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在“现实的个人”概念中得以揭示。前提和出发点的转变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变。“现实的个人”概念的确立使得马克思摒弃以抽象性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解码历史的观点,在深入分析“现实的个人”物质生产过程中揭示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据此阐明了社会的共时性结构和社会形态的历时性更替。其中,生产力呈现的是“现实的个人”作用于自然时的物质活动所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生产关系表现的则是现实的个人彼此之间在生产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或交往形式)。《形态》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科学概念的阐发,有助于在研究社会分工中揭示生产力和以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历史的认识发生了真正的革命,清除了对历史的一切臆造,一种科学的历史观展现在世人面前。(阅读原文)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如今已经被视为唯物史观的重要诞生地之一。然而,《形态》手稿最早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才被编纂出版,这决定了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是唯物史观的主导性表述。按照马克思著作的出版顺序,唯物史观的第一次“公开问世”是1847年出版的《哲学的贫困》;而在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史和发展史上,唯物史观公认的经典表述则是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唯物史观的这两次公开表述,也标志着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两个重大节点:《哲学的贫困》标志着“历史性原则”的形成,即“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序言》则标志着“政治经济学批判”工作的初步完成,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大纲》)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完成。由此看来,写作于这两者之前的《形态》,是“历史性原则”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之前的唯物史观,是唯物史观的雏形状态。这一雏形状态,尽管已经包含着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和大量精彩的思想火花,但也同样包含着大量矛盾和张力、诸多不成熟和不彻底之处。因此,只有将《形态》置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全过程之中,才能理性地估定这一手稿的地位和价值。(阅读原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国家形象的宏大叙事,首次与可爱相互链接;萌文化背后,潜藏着青年一代的文化规则。流行文化正是通过把握青年文化的反哺对市场的独特的导向作用,把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哲学转换成文化理念与商业产品,从而获得可观的流量甚至直接的经济效益,推动文化的扩散。当下青年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是强烈的情感和快感驱动。快节奏的生活,让他们崇尚快乐文化,需要具有高度亲和力的表达方式。也正是他们求新求异的特质,能够及时地把世界潮流、审美倾向、价值观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与信息注入日常生活中,成为社会大众所追求的理想化生活目标。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红色文化需要放下正襟危坐、软化生硬的传播方式,与流行文化“破壁”合流、互相扶持,让红色文化得以日常化和审美化;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从历史话语向生活话语和艺术话语的转变,潜移默化地将红色教育内化为青年一代的精神需求和行动渴望,建设可敬同时也可爱的红色文化,让可亲与流行成为红色文化的新名片。(阅读原文)
承载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的红色美术经典形象直观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了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的历程。面对百年变局,将彰显深沉家国情怀的红色美术经典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树立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进而强化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自觉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红色美术经典发出的是时代最强音,是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美术,是高校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鲜活、最生动的教学资源。将红色美术经典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推动学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心走深走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引领力。(阅读原文)